首页 > 美容 > 滚动 > 兼具“美力”和“算力”,花西子AI智能工厂首次开放

兼具“美力”和“算力”,花西子AI智能工厂首次开放

2025-05-19 16:25:14 来源:

原创 言午 东耳文传 2025年05月17日 14:01 浙江

简介 | 为世界提供可复制的“花西子方案” 编辑 | KUROKO

当南宋临安城的匠人将茉莉花粉压入青瓷罐,制成专供宫廷的“杭粉”时,他们或许未曾想到,千年后的钱塘江畔,工厂“智慧大脑”处理着各项事务,自动化机械臂正灌装粉底液,AGV无人车穿梭于恒温车间,将一个个彩妆成品整箱打包运往全球。

从“杭粉”作坊到数字智造,从代工依赖到技术主权,这场跨越千年的“美丽革命”,正在智能工厂的流水线上书写新的产业神话。

2025年5月15日,花西子发起了首个“智能工厂开放日”活动,展示了其过去3年所筹建的“花西子制造体系”。据介绍,坐落于杭州钱塘的花西子智能工厂拥有7条数字化产线,全方面接入AI,年产能达5000万件,可覆盖护肤、底妆、粉类彩妆等品类生产。

在这场“走进花西子智能工厂”溯源之旅中,我们对其做了深度的探访和研究,全方位展示了花西子在美妆新质生产力上的持续探索。

花西子智能工厂

01.

一场筹备三年的AI制造革命

花西子的“东方智造”初心尽显

智能工厂的核心价值,是让世界看到中国彩妆不只是文化符号,更是技术体系。

自建工厂是一门慢生意,其底层逻辑却可以成为品牌腾飞的加速引擎。其一是技术沉淀的“时间复利”,化妆品生产的技术壁垒往往需要数十年积累,但这也是品牌最核心的资产和护城河;其二是供应链韧性的“延迟满足”,自建工厂初期虽然需承受高昂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产能爬坡成本,但能提升对核心原料、包材的掌控力。其三是用户信任的“认知累积”,消费者对“高溢价”的接受度建立在持续的技术叙事之上。

而对于花西子来说,在效率和技术提升之外,自建智能工厂更是其身为长期主义者的必然之举。从2021年立项到2024年首条产线投产,智能工厂承载着更大的野心。

“我们自建智能工厂的初心,是为了更加敏捷高效地为用户创造价值。”花西子母公司宜格集团副总裁张大勇表示,其核心价值在于三个方面:一是质量管控的全流程可视化;二是敏捷生产以更好实现用户共创与持续迭代;三是把产学研融合发展生态作为驱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。

在当今全球制造业转型的大潮中,智能制造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,花西子智能工厂的落成,正是推动化妆品制造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。

02.

“智造+制造+治造”

解码花西子新质生产力

本次智能工厂开放日,花西子首度向外界解码其「智造x质造x治造」的生产理念。“三个制造”精准锚定新质生产力的内核,智造(智能生产)对应“新”的技术维度;质造(品质生产)对标“质”的品控标准;治造(绿色生产)聚焦“可持续”效能。

· “智造”,主要依托于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与 AI 新兴技术、自动化设备的协同应用,打造“智能车间”。

2024年10月依据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《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》,花西子智能通过了“数字化水平四级(即最高级别-协同级)”认证,该级别要求企业利用全业务链数据集成分析,实现数据驱动的业务协同与智能决策。

数字化水平四级认证

在花西子工厂中,生产运营系统是工厂“智慧大脑”,智能实现生产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,包括原物料数字化管理、防差错称量、数字化生产、数字化追溯等,最终通过一台平板就能实现“一键下单”高效生产,无纸化生产。在AI技术应用上,花西子一是通过接入Deepseek大模型,进行工艺归因分析,实现工艺仿真和迭代优化;二是通过智能视觉技术,在产线上实现自动识别并剔除不良品,在车间管理上实现实时监测并提示作业人员的穿戴规范。

花西子智能工厂“智慧大脑”

花西子AR车间智能互联

· “质造”的保障,则源于“花西子标准”与数字化品控体系双保险举措。

“花西子标准”,指花西子参考多个国家地区的质量标准,采众家之长,制定指标更严格的质量标准,在生产环节体现为严格的原料遴选机制与验收标准、十万级无尘洁净车间、纯水管道24小时循环等。

数字化品控体系,则通过生产运营系统,整合“一料一码”、数字化防呆防错、物联网技术等,实现从原料到成品全流程的精确追溯和质量管控,进一步减少人为误差,确保品质的稳定、可控。

花西子自动化生产线

· “治造”,聚焦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产,通过绿色能源使用、能源智能管理、无纸化生产、可循环周转箱等方式实现。

这是花西子在 ESG 领域的有力举措,以绿色可持续生产,达成生产与生态的价值共生。工厂屋顶的分布式光伏电站,利用太阳能年平均发电量约280万kwh,每年可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00吨;可循环周转箱应用于原料配送、产品运输等环节,清洁回收后可循环使用,预计全年可减少约30吨纸箱的使用。

花西子智能工厂光伏电站

具体来看,「智造x质造x治造」这三点在花西子工厂的溯源之旅中有非常深刻的表达。走进花西子智能工厂的十万级洁净车间,可以看到一切人员与自动化器械都在有条不紊地行动着:首先,“工厂智慧大脑”生产运营系统会将订单指令直接传达给生产线;于是,在数字化工艺加持下,最高可以达到4000转的真空乳化锅自动混料实现微米级粒径均质;搭载激光导航系统的AGV(智能搬运机器人)精准配送,将半成品料体运送至灌装车间;之后全自动灌装机实现料体精准灌装,机械臂完成精准定位旋盖,全自动包装线高效完成纸盒封装……在这个过程中,智能检测技术可精准识别并剔除不良品。并且在从投料到成品出库的数十道工序中,众多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至中央系统。

在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与 AI 新兴技术、自动化设备的共同协同下,工厂生产线上产品的诞生全程极少需要人工干预。

整体来看,花西子智能工厂整合了智能化生产系统与多重研发资源,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追溯,生产效率大幅提升。将近一年的投产时间里,工厂核心产品生产的人效提升300%。在全新的生产模式下,花西子工厂的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了30%左右。

花西子智能工厂科技墙

03.

打造完整产学研闭环

探索供应链自主化路径

花西子智能工厂的正式落成,同样标志着花西子品牌正式迈进“产学研一体化发展”的新模式。

目前,花西子已与上海交通大学、浙江大学、浙江中医药大学、北京工商大学、中国科学院等多所重点院校与科研机构,在多个基础研究领域进行产学研上的合作与创新,而自建工厂能形成“研发-生产-市场”闭环,打造完整产学研闭环。

在消费者端,产学研的价值也延伸至用户共创的敏捷实践。依托智能工厂的柔性产线,花西子将独特的“用户共创”模式推向新高度——在过往,“产品试产-试用反馈-优化再试产-再试用反馈”的用户共创模式,为花西子产品成功提供了保障,但也存在“开发周期长,开发成本高”等问题;而通过柔性产线的小批量灵活试产,让产品体验官的需求与反馈可更迅速地驱动产品开发与升级,智能工厂将成为实验室与用户需求之间的“超链接”。

“产学研融合的核心价值之一,是缩短了技术转化的周期,让创新不再卡在‘最后一公里’,这将激发花西子研发团队更大的创新潜力。”花西子首席科学家李慧良表示。

张大勇也强调了花西子开放共赢的发展观,“产学研一体化绝非闭门造车,花西子将持续整合全球供应链,打造国际竞争力。我们一直与全球优秀供应商保持着共研共创共赢的关系,也持续在庞大的中国美妆产业链中挖掘工业明珠,希望能反哺美妆产业链的高质量迭代。”

国货的终极战场不在直播间,而在实验室与生产线。为了打破“彩妆无研发”这一偏见,多年来花西子一直在研发上投入与积累。

花西子目前有超过7000平方的科研实验室,创立了5个创新研发中心,以支撑花西子软硬双研的体系。在这个研发体系里,硬研发包括消费者研究中心、化妆品科创中心、人体肌肤与生物电子研究中心、工业设计CMF研发中心;软研发则包含东方美学与空间创新研究中心。

花西子研发专利

截至2025年4月1日,花西子母公司宜格集团拥有300+项专利,其中发明专利超 100项,实用新型专利超70项。在发明专利中,约有30项花卉植物提取物原料相关专利。

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在花西子总部和智能工厂,各有一面令人震撼的“标准之墙”。这面墙正是花西子“严格标准”的见证者——在2019年花西子正在制定新的产品质量标准之时,一批生产好的蜜粉成品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可以投入市场,但是其中有个指标距离刚制定的“花西子标准”,还差千万分之七。花西子几经考虑,最终决定要用实际行动坚持标准,忍痛报废了这批产品,并将其中一部分产品做成了“标准之墙”,以时刻提醒自己——标准至上,要时刻敬畏标准。

花西子“标准之墙”

从“流量依赖”到“技术驱动”,这一转变背后,折射出中国美妆产业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。而花西子作为坚定的长期主义者,大力投入建设智能工厂,真正打造了从自研到自造再到智造的科技闭环,追求在产学研销上的一体化平衡。

秉持着“扬东方之美,铸百年国妆”的企业愿景,在将“东方美学”转化为“东方科技”这条探索之路上,自建工厂是花西子走得最为稳扎稳打的一步,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转型的标杆品牌,为世界提供可复制的“花西子方案”。

  • 标签:

关于我们 | 版权声明 | 联系方式 | 撤稿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