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低的产品准入门槛,让大大小小的面膜品牌这几年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望求在中国这个巨大面膜市场分得一杯羹。但“少投入高回报”的行业惯性,形成“重营销轻研发”的畸形产品形态,大部分面膜产品功效“平平且同质”,导致盈利弹性不足。以“微商”为代表的线上面膜品牌通过吆喝积累财富后开始寻求转型,却因订单量下滑步履维艰。看似火热的中国面膜市场正经历着惨痛洗牌的过程,但依然有品牌前仆后继加入了这场厮杀惨烈的战争中。
“你使用面膜的频次是?”
“每天都会敷,我不敷面膜不行。”
“每天敷几片?”
“基本上每天都是三张以上。敷完之后脸上就变白了,变润了,觉得效果挺好的。”
“你大概敷过多少种面膜?”
“至少两三百款,最少…”
这是记者在前期走访中与一位面膜重度用户的聊天记录,也许有人看后会觉得惊讶,但在我们身边像她这样的“面膜狂热者”并不在少数。前几年不管是楼宇电梯还是公交车车载电视广告,到处充斥着“停下来享受美丽”的某品牌广告,各类国际大牌也在近一两年纷纷宣布进入面膜市场。尤其从去年开始,大量的“面膜微商”以汹涌磅礴之势入侵每个人的朋友圈,“好好的一个人,怎么说卖面膜就卖面膜”,面膜这个相对平价的护肤产品一跃成为了“国民护肤神器”。
作为消费者,平时使用到的面膜是否真的货真价实,耳边充斥的各种美白、保湿、瘦脸的功效宣传是否真的有凭有据?作为化妆品品牌,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面膜产品,“重营销轻研发”的窘境能否成功扭转,本土面膜产业未来如何做大做强?本期将对我国的面膜产业进行深度挖掘,展现一片小小面膜是如何被哄抬为国民护肤神器的发展历程?
“不敷面膜的女人没有未来”
6月中旬的一个下午,北京三里屯SOHO的一家咖啡馆,记者见到了在某社交类互联网公司任职的万芳,她是典型的“三里屯白领”:气质文雅,手如柔荑,肤如凝脂。在约见的前一天,她刚从希腊旅游回来,朋友圈晒着各种美照。点了一杯苏打水,她开始如数家珍的讲起多年来对“敷面膜”这件事的无穷热爱:“我每天必须敷面膜,不敷不行,最少也得贴两片”,说起面膜,万芳显得有点兴奋:“这次从希腊回来,我也带了很多不同品牌的面膜”。在万芳的生活中,不光使用自己钟爱的面膜,她另一个爱好是去尝试各类刚上市的新品牌面膜,堪称面膜界的“神农”。
万芳向记者展示了目前她手上的一部分面膜存货
在万芳背后,是这几年涌现出来“全民敷面膜”的热潮,从明星到普通人,敷面膜已经和吃喝拉撒一样成为了很多人每日必备。在腾讯时尚所做的网友调查中,几乎所有的女性用户都表示自己有使用面膜的习惯。这样的趋势也给面膜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。数据显示,面膜是中国市场所有个人护理品中增长最快的品类,年均增长率达到26%,现在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已经接近45%。也就是说,100个中国人中,有45个都在敷面膜,再乘以14亿的庞大人口基数,中国一定算得上是世界上敷面膜人数最多的国家,而在2011年,这个数字还只有近30%。尤其是中国的年轻女性,如果在日常没有敷面膜的习惯,那一定会被周遭的朋友认为是外星来客。英国咨询公司英敏特曾发布过一份报告:在过去的六个月内,有95%的20-49岁的中国女性曾经使用过面膜或撕式面膜。
旺盛的生产环节也促进了销售端的繁荣,在淘宝上输入“面膜”二字,显示产品数量为179.26万件,而面霜的搜索结果只有50.80万件,爽肤水35.99万件,都还不及面膜的一个零头。
在众多的护肤品门类中,为什么偏偏面膜能够如此“飞扬跋扈”?记者走访了国内最具权威的空军总医院皮肤科,主任医师田燕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这样认为:“面膜就像在你皮肤外面盖了一个大棚,让你用完了能瞬间感觉到它的效果”,台湾著名美容专家家弘也给出了几乎相同的答案: “因为它(面膜)效果体现非常直观,而这种越立即、越直观的东西越容易吸引消费者的眼球”。的确,与乳霜、精华等需要“持久作战”才能看出效果的护肤形式相比,面膜来的更加迅速、直接,只需短短的十几分钟,就能让肌肤瞬间水润有光泽,这符合大部分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都想要“立竿见影”的消费心理。同时,与动辄几百块、甚至上千块的乳霜、精华相比,面膜的价格就显得十分“亲民”,少则几块,多则几十块一片的价格,极大的降低了用户消费门槛,“单次消费金额不高让消费者有能力去不断尝试新的品牌”。家弘这样分析。
淘宝前三面膜:排名淘宝销售前三面膜购买人数均超过三万
既然谁都买得起,那面膜面对的必然是一个空前庞大的市场,据英国咨询公司英敏特发布报告显示:2014年,中国女性仅在面膜上的花费就达到了65亿人民币,而到2019年,中国的面膜市场预计将达到130亿人民币。作为一位面膜“重度痴迷者”,万方每个月在面膜上的花费高达几千块,“具体没算过,反正每次出去,基本都带两三万的面膜回来,平均每个月几千块”。腾讯网友的调查结果显示:有60%的消费者会同时使用2-3款面膜,50.85%的网友使用的面膜价位在10元-30元/片,而面膜的整体花销会在他们整个护肤品花销的40%。
真有效还是心理安慰
虽然大众对于面膜态度狂热,但面膜真的有效吗?针对这个问题,腾讯时尚的网友调查给出了我们可供参考的结果:14.36%的网友选择皮肤立即变好;48.53%的网友选择长期使用有改观;33.66%的网友选择无明显变化;还有3.45%的网友选择皮肤变差。由此可见,这种“10分钟”的立即反应,并不被众多网友买账。连万芳这样的重度用户也会忍不住吐槽:“其实大部分面膜揭完之后,顶多十分钟之内还感觉皮肤还挺水的,但之后就完全没有任何效果了。”
作为一名美容专家,家弘自身对面膜有着10多年的使用史,试过的各种不同品牌、不同功效、不同种类面膜,总共不下千片,在有了这么多使用经验之后,家弘老师这样来描述他对面膜的总体感受:“一些面膜,可以把它当成是安慰剂来使用”。
面膜护肤原理图
这样的结果显然大众不肯接受,在多数人看来,既然在面膜上花了钱,那就要像商家描述的那样产生效果。针对“你最关注的面膜功效”这一问题,选择“保湿、美白”的用户高达78%。但实际效果可能会让一些人失望。据家弘介绍,面膜之所以看似有效,是因为面膜敷在脸上相当于把人体皮肤封闭起来,血液循环随之加快,促进面膜里营养成分的吸收,皮肤角质层喝饱水之后会变得水润细腻,但是这只是立即的反应,并不代表它真正有效。“保湿的效果一定会有,所有的面膜都有这个成分,但美白、抗老等,还要另说”。
田燕主任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,“就好比你用湿毛巾在胳膊上敷一会儿拿下来,你胳膊上的皮肤肯定也会觉得水水的。”面膜最大的优势只是在于它的封闭性可以为皮肤带来的“立即体验”,至于能不能达到商家宣传的美白、紧致、抗皱、排毒等功效,还需要看面膜当中所含的具体成分。
但如今市场上各种面膜产品鱼龙混杂:蜗牛面膜、蚕丝面膜、蛇毒面膜、海藻面膜、草本面膜等几十上百种,但功效和价位都相差无几。普通消费者很难从众多的面膜中分辨出产品好坏。“我试过至少两三百款面膜,除了极少特好用,剩下的感觉都差不多”,作为一名重度用户,万芳这样对记者说。
市场上较为常见的蜗牛面膜
这种面膜“同质化”的现象,也反映出面膜本身并无太大的产品优势。举例来说,同一种功效的面膜产品,比如网友最关注的保湿,可以通过很多种成分来实现,如多元醇和透明质酸,它们都能达到保湿的效果,但原料成本不一样,吸收程度不一样。这时,有商家为了有更大的利润空间,就会自动选用最为便宜的原料,或者自动“偷工减料”。而商家的这种如意小算盘,只要是没有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原料,普通的消费者很难能体验出来。“不出事也并不代表它就有效,里面可能都是‘安慰剂’”,家弘这样说。
不过,与那些使用激素、荧光剂等非法添加、给消费者带来重大安全隐患的“毒面膜”相比,安慰剂还算是“良心出品”。最近几年,随着以“微商”为代表的线上品牌涌起,大量问题面膜也不断涌现。在田燕主任的临床经验中,她们经常接到因为误用护肤品而造成皮肤过敏、红肿、甚至溃烂的患者,“有个患者过来,整张脸都是肿的,只有眼睛周围的地方正常,轮廓非常清晰,一看就是敷面膜给敷的。”虽然脑补这个画面会让人感觉十分滑稽,但对于患者来说,绝对不希望“立竿见影”以这样悲剧的方式出现。
网上流传的利用柠檬和蛋清自制面膜的准备图
抓住一部分害怕因敷面膜害怕“毁容”的心理,一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面膜DIY方法也在网络上随处可见。在淘宝上,各类用于DIY面膜的工具如压缩面膜纸和面膜机也销售火热。但这样的方式并不被田燕主任看好:“举例说很多人自制面膜喜欢酸奶、柠檬加蛋清,其中的成分是果酸,能促使皮肤角质层脱离让皮肤变得光滑细腻。但用户自制的时候,对于浓度的把握并没有经验,同时鸡蛋里可能存在病毒细菌”。这些生猛的原料就被一些人简单制作后敷在脸上,“一次可能没问题,多次以后对于皮肤的刺激很明显,因为使用自制面膜导致皮肤红肿,脱皮的患者我们都遇到过。田燕补充说。
微商困境
7月17日的北京,慵懒燥热,以微商营销起家的化妆品品牌爱美肌在工体举办媒体见面会,展示他们新推出了的面膜品牌;而在晚上,他们将在这里举办一场盛大的演唱会。媒体见面会期间,品牌创始人王园园女士一身白色定制礼服盛装亮相,气宇轩昂地讲述了自己可歌可泣的创业历程。但在媒体提问环节,原本应该围绕品牌新品发布的新闻发布会,却被记者们一波又一波的“微商”话题搅得不得安宁,一头汗的主持人赶紧圆场,提前结束了媒体采访。
面对媒体的不断提问,王园园女士一再重申:微商只是品牌营销中一种特殊的渠道,他们的产品也同样经过国家各种安全监测,像柜台产品一样有质量保证。言语之间显示她似乎仍很在意,希望大家对她的品牌定位是“化妆品品牌”而不是“微商品牌”。
i.m.g品牌创始人王园园女士接受媒体采访
在记者发布会结束后,一场名为“i.m.g风尚之夜”演唱会如期举行,演唱会请了陶喆、曹格、杨宗纬、韩红等一线明星,“一家微商品牌居然能请来这么多大牌?真是太有钱了!”这是记者身边一位朋友听到当晚演唱会嘉宾名单时的第一反应。由此可见,虽然媒体中报道的“90后微商面膜一年身价几亿”的说辞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。
但在微商品牌火热的背后,今年6月,《华西都市报》有过一篇名为《一盒面膜转手4次从85元涨到218元》的报道中提到,微商里的一盒面膜,从一级代到最终卖给消费者,要经过经手五级代理,“身价”也是一路飙升:一级代理的进价为每盒85元,二级为100元,三级为115元,分销商为130元,而如果零售,也就是10盒以下,一盒则要218元。从85元到218元。而据业内人士透露,像这样200多块钱一盒的微商面膜,成本价只有几块钱。其中大部分产品来自像杨总那样的代工厂。
面膜代工厂中的面膜生产线
小锦是记者的一位中学同学,生活在一个中部二线城市,从小生活条件优越,大学毕业后成为中国万千家庭主妇的一员。去年端午小长假,记者回老家探亲时,见到了这位衣食无忧的“小富婆”,她当时已经被朋友发展为下线代理,正张罗着在朋友圈卖一款名为“RC芮娜森”的面膜,价格为218人民币一盒。面膜分金色和黑色两种,黑色排毒,金色滋养,15天为一个疗程,首次使用需要3个疗程,此后,皮肤就从此白皙透明,吹弹可破。写稿期间,记者特意打电话问了小锦去年那些面膜的售卖情况,“卖什么呀,都还在家里堆着。”小锦这样告诉记者。
但也许小锦不知道的是,在产品卖不动的前提下,一些从事微商的人打起了坏主意,小锦在自己朋友圈上看到的所谓的微信支付,支付宝转账截图,都可以通过软件来进行实现。从网上流传出来的微商内部营销资料来看,已经做到极致,包括例如“多个微信号自吹自擂”,“对话截图,使用效果突出”,“多人求代理名额截图,突出代理名额紧张”等用户,就这样被各种微商代理发布在了全是熟人的微信朋友圈,让小锦这样的人上钩。针对朋友圈面膜乱象,微博知名博主留几手发表了长文《谁买了朋友圈的面膜》,遭到了从事微商面膜生意的代理集体围攻。
网上流传的如何在朋友圈营销及记者下载微信对话生成器进行测试
但实际上,微信朋友圈只是一个工具,那为什么这些人会选择微信朋友圈来卖不知名的化妆品?从事微商面膜销售的品牌,在一开始并没太多资金投入到实体门店或者专柜开设上,类似安利,玫琳凯那样的“直销”模式被引入进来,首先就是对家人或熟识的朋友下手。其次跟朋友圈闭环的产品模式有关,举例来讲,除非和发帖人的其他朋友是微信好友,不然用户是不可能看到别人的评论,对于产品好坏的评价也无从知晓。利用这个空子,起初在微博进行营销的面膜品牌都开始转向了朋友圈。去年确实是“微商”最为火爆的一年,在腾讯时尚的用户调查中,有85%的网友表示,身边有从事“微商面膜”的朋友,但真正购买过“微商面膜”的,只占到全部参与调查用户的31%。
央视新闻频道报道“微商传销”事件
央视等众多媒体陆续爆出许多像小锦这样被“微商面膜”坑骗的案例,他们多沿用“传销”的金字塔模式,层层发展代理,上线吃下线,下线发展的越多,积累的财富就越多,像小锦这样的底层分销商,自然只有赔钱的份,而产品全部砸在自己手里。在今年,越来越多的个人底层代理商开始从朋友圈撤退,也导致了微商品牌订单减少。“微商品牌订单量今年在下降,传统渠道的(订单)我感觉没有下降得太明显,因为传统渠道操作跟微商不一样。”杨总这样对记者表示。
杨总也向记者透露,现在微商、电商里卖的这些面膜,“原料成本能达到两块钱,质量就已经可以了,加上外包材料,成本差不多在五块钱左右”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目前市场上充斥的各种鱼龙混杂的微商面膜,基本没有研发部门。
“轻研发”也一直是国内品牌难以做出“高端面膜”的原因。在一道名为“你对面膜品牌的选择更加偏重哪一类”的调查问题中,有35.36%的用户选择了国产面膜,54.36%的网友选择日韩面膜。在腾讯网友的票选中,最喜欢的国产面膜品牌与外国面膜品牌分别是美即与资生堂,这两家恰恰是近两年在研发中做的十分突出的两个品牌。在《美妆照妖镜》提供的一份专利统计显示,资生堂以“关键专利合计”共621项的数量超越欧莱雅排名第一。资生堂市场部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,资生堂每年都会拿出很大一笔投入来做研发,“我们有自己的研究所,跟哈佛大学的哈佛医学院有一些课题性、方向性的研究,来确保产品在技术领域保持行业领先,新透白美肌面膜中含有的4MSK美白成份就是资生堂的独家专利”。这对我国一些刚刚起步“重营销轻研发”的面膜企业,是一个很好的启示。在美即市场部经理对的邮件回复中表示:在加入欧莱雅集团以后,去年在上海成立了专研中心,与欧莱雅的核心技术进行共享,进一步巩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。
玩花样 博眼球
在去年最热门的综艺真人秀《奔跑吧兄弟》第一季中,Angelababy与欧弟、王宝强三人共同使用了一款在当时还极为新颖的“黑面膜”出镜,一时间成为不少网友争相追逐的对象,热度一直延续至今日。
《奔跑吧兄弟》中,王宝强、Angelababy、欧弟三人“黑面膜”出镜
黑面膜是时下十分流行的一种新兴面膜技术,用活性炭或碳纤维制成,从日韩、台湾兴起,《跑男》之后开始在内地的大范围流行,售价在100元左右一盒,内含5-10片不等。“其实活性炭这个成分不便宜,如果整张面膜添加比例很高的话,它的单价应该不是现在很多黑面膜的价格”,家弘老师这样评价这款被明星带火的产品,“它有一半的可能是把面膜纸染成黑色”。
在产品实际功效没有投入高成本研发的背景下,众多面膜品牌只能在概念和外形上开始厮杀。黑面膜只是目前面膜市场中众多的“种类”之一,其他比较受消费者欢迎的还有动物面膜、蜗牛面膜、蛇毒面膜等,似乎每隔几年,总会有一个新的面膜种类出现。比如动物面膜外形个性可爱,蜗牛面膜强调深度滋养,蛇毒面膜紧致抗皱等等。“这是美容产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,大家喜欢新的东西,不是旧的东西不好,只是需要新的东西来博眼球”,家弘老师这样解释近两年不断推出的各种“主打概念”。“比如号称具有排毒功效的面膜,实际是糊弄消费者对皮肤生理学无认知放出的概念,下手的对象主要是痘痘、色斑等棘手的问题皮肤”。在他看来,以“肌肤有毒素”的恐吓式贩售,最能刺痛消费者的心窝,更易销售产品,其实以上问题主要是体内激素与紫外线导致。
时下广为流行的“动物面膜”
就如同美即在2010年后猛烈宣扬的“停下来,享受美丽”的理念:这种轻松、舒适的价值理念极易引起现代女性的情感共鸣。似乎“敷面膜”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护肤行为,而是一种高尚、优雅的生活方式。与过去传统单一的功效宣传相比,这种“故事性”价值理念的传播似乎更容易抓住消费者的心。
在商家各种美丽宣传词的背后,是消费者还未成熟的消费心理,在用户调查中,有48%的消费者,不知道如何查询面膜产品是否经过国家检测;有44.8%的消费者不知道如何辨别面膜的真伪。
万芳在用过千百款面膜之后,今年开始试着和朋友一起经营一家面膜品牌,身份从买家变成了卖家,作为重度用户,万芳对于面膜市场上的各种“潜规则”了如指掌。她经营的一款面膜定位在高端用户群,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配方与生产技术,虽然单片的成本在市面上已经算最高,但还是可以算出其中巨大的利润空间。
而在今年进入面膜市场的新品牌概念和外形玩得比之前还要悬乎,在记者走访中,甚至听闻有面膜品牌打算将明星画像印在面膜上来刺激铁粉买单,“你必须给它贴上一个有噱头的标签,不然品牌这么多,哪有人关注到我?”。说起这点,这位品牌负责人在和记者说。就在采访期间,全球知名化妆品品牌雅诗兰黛宣布进军面膜市场。
相关阅读:美容百科 不懂面膜不叫面膜控